查看原文
其他

迟福林:客观看待南北差距,形成“以南带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迟福林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1-09-21



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迟福林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33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2439字

阅读时间:5分钟


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如何推进基于内需导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推动形成“以南带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需要作出客观研判。


一、从历史角度看待南北差距扩大的客观性


关于如何客观看待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南北差距拉大的现状与趋势,我的主要观点是:


1、应当从历史角度看待南北差距扩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南北区域平衡发展带有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初,我们提倡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发展起来,再带动共同发展。从实践情况看,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鼓励一批有条件的地方先发展起来,由此带动其它地区发展。到了2002年以后,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实践看,成效有限。2013年后,由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区域发展差距受市场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环境影响有所扩大。


简要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和南北差距需要放在具体历史背景下去分析,需要看到我国的区域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再到南北差距逐步有所扩大,其背后的历史背景、趋势和影响因素。我认为,这特别重要,否则很难得出一个符合事实、比较客观的结论。


2、“赢在转折点”。从时间看,南北差距扩大的加速点在2013年前后。我在2016年出过一本书《赢在转折点》,主要观点是:对一个企业、一个地区而言,往往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我国南北区域发展差距也是如此。从数据看,2009-2012年南北差距稳定在1.33倍左右,到2019年这个差距扩大到1.82倍。2013年,南方经济增速比北方仅高0.3个百分点,2019年,这一数值增加到4.4个百分点。为什么?2013年后,南方经济转型效果明显,所以工业增长、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迅速。北方经济在2013年后,原有的优势没有很好发挥出来,新优势又没有大量出现,因此陷入了发展的相对滞后。例如,制造业转型升级明显滞后。以东北为例,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仅占7%,不仅低于14%的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水平。


3、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南北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性机遇。刚刚报告提到的“双循环视角下的南北差距扩大问题”这个提法值得商榷。进入新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它把国内扩大内需作为战略中的重点。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南北优势可以互补,比如建立各自优势统一的市场,合理区别分工。当前,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一是区域合理布局;二是鼓励各地方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发展优势,在深化改革开放、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三是国家在区域布局的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四是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现在,南方的经济发展毫无疑问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这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我们要看到,2013年以后南北差距逐渐拉大有其合理的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南方的发展,才为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要看到,北方经济相对滞后,尤其是东北地区,与其经济转型滞后,以及思想理念、改革开放、相关制度变革滞后直接相关。


二、南北差距有所扩大,但优势互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是明显的。南北差距的变化受资源禀赋、改革开放进程、社会历史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成因具有复杂性。由于发展起点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南北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想要短时间内扭转是困难的。但是,恰恰它对新发展阶段如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要注意到这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是同步发展。所以,面对南北差距扩大的潜在影响,我们要找到一条有利于南北发展又有利于国家统筹布局新要求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找到一条“以南促北、以南带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子。


2、加大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是重中之重。以东北为例,当前东北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艰巨。一方面,产业在东北三省当中的布局受行政分割影响较大,所以推动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产业集中度很重要;一方面,东北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市场主体问题、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的比重和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等问题。就是说,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下功夫,并由此进一步改善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


3、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机遇。南北有差距,同时意味着市场互补性在增加。南方市场大,技术含量高,北方也有独特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可以在国家南北经济循环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但是,有机遇不等于同步发展,是在差距当中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形成“以南带北”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目前解决南北差距扩大的问题要考虑两个特定的背景:一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和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国家统筹协调下,通过“以南带北”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1、以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为重点。我国南北方差异化的产业结构使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表现不尽相同,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化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互补性,并由此为建立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2、北方地区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优化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东北为例,从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视角,来思考东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例如,通过主动融入东北亚一体化形成新的开放布局;形成东北经济一体化新布局;调整优化东北国有经济布局等。


3、在国家支持下形成“以南带北”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例如,将北方土地、资源、技术、劳动力等优势与南方的资本、科技创新能力等相结合,实现南北之间的互补,并加大对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刘畅,柴秋星.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研究[J]. 对外经贸, 2019(2):63.




延伸阅读

聚焦“双循环视角下的南北差距扩大问题”,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深度解析常态化后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中长期压力


王孝松:国际经贸规则正从经济之争转向制度之争


孙文凯:“十四五+后疫情”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将超5500万人


刘元春:核心是要稳定市场预期,使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保持一种相对高昂的态度,不能中途泄气


孙文凯:小微企业仍处稳健复苏阶段


万字长文深剖2021年支撑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性力量


刘元春:下半年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滞涨言论是不负责的


王晋斌:金融周期还处于扩张期,但扩张的时间似乎不会太长了


刘瑞明荣获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


【预告】刘元春 迟福林 史育龙 杨开忠 毛振华 刘凤良 刘晓光联合解析:双循环视角下的南北差距扩大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理论与思想研讨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及理论与思想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